“珩”字普通话读音同“衡”。1924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
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室外展场众多展品中,那台由柳州压缩机总厂自行设计、制造,被称为突破产量瓶颈利器的立式珩磨机就矗立在机动展馆北面草坪上。
生产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成败关键之一,就是气缸镜面的光洁度。气缸的内孔是气缸的工作表面,又称镜面,镜面光洁度如果不够高,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就会漏气、降低排气量,时间久了会因磨损严重而发生故障。
为保证镜面的质量,需要高性能的加工机械。如果用车床来加工镜面,凭当时的设备,很难保证加工精度,易出现条纹。如果想用磨床来加工镜面,会发现气缸太大、需要磨的内孔太大,磨床却不够大。于是,该厂需要获得一台珩磨机。
这台立式珩磨机,是由汪中柱工程师设计制造的。1958年7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后来一度担任柳空压缩机研究所所长。1963年9月汪中柱为解决生产空气压缩机气缸镜面的精度开始设计,于1964 年3月在柳空机械加工车间投入使用。
2014年工业博物馆工作人员去柳空征集工业文物时,发现它还在正常运行。这是一台立式珩磨机,由两个左右对称的人字形钢支架和钢底座构成支撑基础件,高约3.5米,由3台电动机提供动力。一条珩磨主轴上安装一个珩磨头,一个珩磨头上装配一组油石磨料,同时进行旋转和垂直往复综合运动,如此对气缸内孔进行精密加工;在主轴与珩磨头之间,设计有可自由摆动的连接装置,使两者旋转顺畅,保证圆度控制在设计规定的公差范围内。珩磨技术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尺寸精度,而且还能修正内孔在珩磨前加工中出现的轻微形状误差,把圆度、圆柱度和表面波纹等控制在设计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因为所用的油石颗粒很细,加工出来的镜面光洁度可达▽9。查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国家标准GB1031-1968得知,▽1和▽2的表面状态是“明显可见刀痕”,▽7的表面状态就已经达到“看不清加工痕迹”,▽9的水平就更高了。
这台由汪中柱设计、柳空自行制造的珩磨机,不仅是该厂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见证了柳州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一段历史变迁,它突破了制约柳空产量的瓶颈。
早在1960年,利用沈阳空压机厂设计图纸研发出来的4L-20/8型压缩机就已经在柳空造出样机,排气量20m3/min,压强达8kg/cm2,然而此后连续几年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就是因为没有珩磨机。车床上安个油石,加工精度难达到设计要求,时间长,产量低;此外冷却也很难解决,工件变形,从而产生形状和尺寸误差。珩磨机开机前先注入珩磨油,机器运行过程中珩磨油解决了切削区的冷却难题,同时可以冲去切屑和磨粒、改善表面粗糙度。
这台机器的珩磨速度可以调整,保证了大大小小的气缸可以在这台机器上完成珩磨任务。它可以珩磨小到100mm、大到700mm直径的气缸,用于空气、煤气、氮氢压缩机。
1965年柳空开始样机试制年产氮肥2000吨、5000吨的氮氢压缩机。
在1969年,在设计、加工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柳空制造出来的VY—9/7型移动式空气压缩机整机重量降低到1.5吨。苏联的同类产品整机重量有五六吨。柳空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上有了突破,转速提高到1500转/分,气缸孔径就可以做得小了、于是重量自然就轻了,便于运输。
柳空制造的压缩机,压缩介质不同,适用对象各异,为采矿、筑路、隧道工程、化工、机械、印刷、制糖、民用燃气等诸多行业提供了方便。